软硬结合板组装完整指南
本指南涵盖了从软硬结合 PCB 设计的基础知识到详细的组装过程、挑战、材料选择和测试方法的所有内容。无论您是工程师还是设计师,您都会找到可作的见解,帮助您驾驭软硬结合技术的复杂性,并为您的项目创建可靠的高性能电路板。
软硬结合 PCB 结合了刚性电路板的稳定性和柔性电路的适应性。这种混合设计可实现紧凑、轻便且耐用的电子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可以弯曲和折叠而不会断裂。这些板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医疗设备、汽车和消费电子等空间限制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的行业。
典型的软硬结合 PCB 由多层粘合在一起的刚性和柔性基板组成。刚性部分为组件提供结构支撑,而柔性部分可实现动态移动或适应狭小空间。这种独特的组合减少了对连接器和电缆的需求,提高了信号完整性并降低了组装成本。
在我们深入研究组装过程之前,让我们看看为什么软硬结合 PCB 是一个受欢迎的选择:
空间效率:软硬结合板具有折叠和弯曲的能力,可以适应紧凑的设计,与传统的硬板相比,可节省高达 60% 的空间。
增强的可靠性:更少的连接器和焊点意味着更低的故障风险,使这些板成为高振动环境的理想选择。
成本效益:虽然初始设计成本可能更高,但在某些情况下,连接器和组装步骤的减少可以将总体生产成本降低 20-30%。
改进的信号完整性:刚性和柔性部分之间的直接连接减少了信号损失,支持阻抗控制严格至 ±10% 的高速应用。
软硬结合板组装的成功始于深思熟虑的设计。软硬结合 PCB 设计需要仔细规划,以确保功能性、可制造性和耐用性。以下是关键注意事项:
确定电路板的弯曲位置并计算最小弯曲半径,以避免对柔性层施加应力。一般规则是保持弯曲半径至少为弯曲层厚度的 10 倍(例如,0.1 mm 厚的弯曲层需要 1 mm 的弯曲半径),以防止开裂。
设计叠层以平衡刚性和柔性部分。在柔性区域使用较薄的材料(如 1-2 mil 聚酰亚胺),并确保刚性区和柔性区之间的过渡是渐进的,以避免分层。通常,4 到 6 层叠层通常用于消费电子产品中的软硬结合设计。
仅将元件放置在刚性截面上,以避免在弯曲过程中对焊点施加应力。在组件和弯曲区域之间保持至少 0.5 mm 的间隙,以防止机械干扰。
由于材料的组合和对精度的要求,软硬结合 PCB 组装过程比传统的 PCB 组装更复杂。以下是所涉及步骤的详细分类:
该过程从准备刚性和柔性材料开始。刚性截面通常使用厚度为 0.8-1.6 mm 的 FR-4,而柔性截面使用 1-3 mils 的聚酰亚胺薄膜。这些材料被切割成合适的尺寸并进行清洁以去除污染物。
刚性和柔性层使用无流动预浸料或丙烯酸粘合剂等粘合剂进行粘合。层压过程在受控热量(约 180°C)和压力(高达 300 psi)下进行,以确保牢固粘合且无气泡。
钻孔用于通孔和元件安装。由于材料差异,钻孔速度需要调整(例如,刚性区域为 50,000 RPM,弯曲区域为 50,000 RPM),以防止撕裂。随后镀铜以形成导电路径,通常达到每平方英尺 1-2 盎司的厚度。
光刻技术用于在刚性和柔性截面上蚀刻铜迹线。蚀刻因子必须考虑不同的铜厚度(例如,弯曲铜 0.5 盎司,刚性铜 1 盎司),以确保精确的线条和间距,通常紧密到 3 密耳。
表面贴装技术 (SMT) 通常用于在刚性截面上放置元件。涂上焊膏,用拾取和放置机器放置组件,然后回流焊接(温度为 240-260°C)将它们固定到位。Flexible 区域通常不填充以保持灵活性。
使用激光或机械铣削将电路板切割成最终形状。可以在弯曲区域添加加强筋,以便在处理过程中提供额外的支撑。然后清洁电路板并准备进行测试。
虽然软硬结合板具有许多优势,但软硬结合板组装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及早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
刚性材料(FR-4,CTE 为 14-17 ppm/°C)和柔性材料(聚酰亚胺,CTE 为 20-25 ppm/°C)之间的热膨胀率不同,可在热循环期间导致分层或开裂。仔细选择材料和胶粘剂至关重要。
刚性区域和柔性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容易受到应力的影响。层压过程中的错位或钻孔不当会导致故障,如果管理不当,在某些生产运行中,废品率会增加高达 15%。
由于特殊的材料、设备和更长的生产时间,软硬结合板组装的成本通常比标准刚性 PCB 组装高 2-3 倍。小批量运行可能特别昂贵。
工程师必须在灵活性和耐用性之间取得平衡。过度弯曲或将组件放置在太靠近弯曲区域会导致机械故障,研究表明,在重复应力下,设计不良的弯曲区域的故障率为 30%。
软硬结合 PCB 的材料选择对性能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选择材料时要考虑的事项:
聚酰亚胺因其高热稳定性(高达 400°C)和柔韧性而成为柔性层最常见的选择。它的厚度从 1 到 5 mils 不等,较薄的选项适用于更紧密的弯曲半径。
FR-4 因其成本效益和机械强度而广泛用于刚性截面。对于高频应用,选择 PTFE 或高 Tg FR-4 (Tg > 170°C) 等材料,以保持 5 GHz 以上速度的信号完整性。
由于其延展性,轧制退火 (RA) 铜是柔性区域的首选,而电镀 (ED) 铜则适用于刚性部分。厚度通常为 0.5 至 2 盎司,具体取决于载流需求。
在层压过程中,无流动预浸料或丙烯酸胶粘剂可粘合层,而不会流入柔性区域。覆盖层(带粘合剂的聚酰亚胺)可保护通常为 1-2 mils 厚的柔性电路,并提供绝缘。
软硬结合板的测试和检查可确保部署前的质量和可靠性。以下是使用的主要方法:
检测人员使用放大工具检查弯曲区域的表面缺陷、错位或裂纹。自动光学检测 (AOI) 系统可以检测走线宽度小至 2 mil 的问题。
飞针或钉床测试可验证连续性和隔离性。对于高速设计,阻抗测试可确保值保持在目标值的 ±10% 以内(例如,差分对为 50 欧姆)。
电路板经过反复弯曲(通常为 1,000-10,000 次循环)以模拟实际使用。对于大多数应用程序来说,低于 1% 的故障率通常是可以接受的。
电路板暴露在极端温度(例如 -40°C 至 125°C)下 100-500 次循环,以测试分层或焊点故障。95% 或更高的合格率是汽车和航空航天用途的标准。
总而言之,以下是一些优化软硬结合板项目的可行技巧:
尽早与制造商合作,使设计规则和材料选择与生产能力保持一致。
在原型制作之前,使用仿真工具对弯曲应力和热膨胀进行建模,以减少迭代次数。
优先考虑全面测试,尤其是对于恶劣环境中的应用,以便在大规模生产之前发现问题。
记录设计和装配过程的每个步骤,以简化故障排除和未来修订。
软硬结合 PCB 是现代电子产品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在紧凑的设计中提供无与伦比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然而,他们的组装过程需要精度,从软硬结合 PCB 设计和材料选择到测试和检查。通过了解软硬结合 PCB 组装工艺并应对软硬结合 PCB 组装的挑战,您可以为最苛刻的应用创建强大的解决方案。
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