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通孔过孔:PCB层连接综合指南
如果您正在设计印刷电路板 (PCB) 并需要了解如何有效连接层,通孔过孔是一个基本解决方案。这些微小的钻孔镀有导电材料,在多层 PCB 中的不同层之间建立电气连接。在本综合指南中,我们将探讨您需要了解的有关通孔过孔类型、PCB 层叠层、过孔连接、多层 PCB 设计和过孔设计规则的所有信息,以确保您的电路板可靠且高效。
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本博客都将引导您了解掌握通孔通孔的要点和高级技巧。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些组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在设计中有效地使用它们的详细信息。
通孔通孔是穿过 PCB 的小孔,从顶层延伸到底层,穿过所有中间层。然后在这些孔上镀上导电材料(通常是铜),以在层之间建立电气连接。它们是多层 PCB 设计的基石,通过堆叠导电层使复杂的电路能够适应更小的空间。
通孔过孔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能够简化密集设计中的布线。如果没有过孔,信号和功率将被限制在单层,从而几乎不可能制造出智能手机或医疗设备等紧凑、高性能的电子产品。通过使用通孔过孔,您可以跨多层连接走线、优化空间并提高信号完整性。
空间效率:它们允许垂直连接,为组件释放表面积。
信号完整性:正确设计的过孔可减少信号损失和干扰。
配电:它们有助于跨层分配电源和接地,从而降低噪音。
了解不同的通孔通孔类型对于为您的设计选择合适的通孔类型至关重要。每种类型都根据 PCB 的复杂性和制造限制具有特定的用途。以下是多层 PCB 中常用的通孔过孔的主要类别。
这些是最常见的类型,延伸到 PCB 的所有层。它们用于基本的层间连接,对于大多数设计来说具有成本效益。标准过孔非常适合空间不是关键限制的低密度电路板。
盲孔从外层(顶部或底部)开始,连接到内层,而无需穿过整个电路板。它们在高密度互连 (HDI) 设计中非常有用,因为它们可以节省电路板另一侧的空间。然而,由于所需的精度,它们的制造成本更高。
埋孔连接内层而不到达 PCB 的外表面。它们从外部看不见,通常用于非常复杂的多层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组件的表面空间。与盲孔一样,它们会增加制造成本,但对于高级应用至关重要。
热通孔旨在将热量从功率 IC 等组件散发到散热器或接地层。它们通常排列在组件下方的阵列中,以有效地传递热量。例如,高功率 LED 下的热通孔阵列可能会使用直径为 0.3 毫米、间隔 1 毫米的过孔来有效管理热量。
PCB层叠层是指导电铜层和绝缘材料在多层PCB中的排列。精心规划的叠层对于信号完整性、配电和可制造性至关重要。通孔过孔在连接这些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位置必须与叠层设计保持一致。
典型的 4 层 PCB 叠层可能包括:
顶层(信号):用于元件放置和布线。
接地层:降低噪声并为信号提供返回路径。
电源平面:将电源分配给组件。
底层(信号):其他布线和组件。
在 8 层 PCB 中,添加了额外的信号层和平面层以实现更复杂的布线。层间的介电厚度(对于高速设计通常为 0.1 毫米至 0.2 毫米)会影响阻抗,对于工作频率高于 100 MHz 的信号,必须控制阻抗。
通孔过孔垂直连接这些层。例如,标准过孔可能会将信号从顶层连接到底层,通过接地层和电源层。然而,穿过电源层或接地层的过孔可能会产生不需要的电容或电感,从而影响信号速度。为了缓解这种情况,设计人员通常将过孔放置在去耦电容器附近,或使用拼接过孔连接接地层,将环路电感降低到1 nH以下。
在多层 PCB 中,过孔连接不仅仅是孔,它们还是信号、电源和接地的关键路径。设计不当的过孔会导致信号衰减、噪声增加,甚至电路板故障。以下是如何在多层设计中通过连接进行处理。
信号过孔在层之间传输数据。对于高速信号(高于 1 GHz),过孔的长度和直径会影响阻抗。直径为 0.25 毫米、长度为 1.6 毫米(4 层板的标准)的过孔可能会引入约 0.5 pF 的寄生电容,这可能会使信号失真。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请使用较小的过孔或在附近添加接地过孔以创建受控阻抗路径。
电源和接地过孔连接到内部平面,以确保整个板的电压水平稳定。通常使用多个过孔(例如,对于大电流 IC,每个电源引脚有 4-6 个过孔)来降低电阻和电感。对于 3A 电流路径,如果间距正确,使用直径为 0.3mm 的过孔可以处理负载而不会过热。
过孔缝合涉及放置多个过孔以跨层连接接地层,从而减少电磁干扰 (EMI)。例如,沿电路板边缘每隔 5 毫米放置一次接地过孔可以形成一个“围栏”,以容纳 500 MHz 以上的高频噪声。
为了确保可靠性和可制造性,遵循设计规则至关重要。这些指南有助于平衡性能与成本,并防止生产过程中出现信号丢失或钻孔错误等问题。
过孔的直径和深度会影响其可制造性。一个常见的规则是将标准通孔的纵横比(深度与直径)保持在 10:1 以下。对于 1.6 毫米厚的电路板,建议使用直径为 0.2 毫米或更大的过孔直径。更小的过孔(例如 0.1 毫米)是可能的,但会增加成本并需要先进的钻孔技术。
过孔的间距应至少为 0.5 毫米(中心到中心),以避免 PCB 中的结构弱点。对于高密度设计,请咨询您的制造商以了解更严格的间距限制,因为钻孔精度各不相同。
环形环是围绕过孔的铜焊盘。每侧最小宽度为 0.15 毫米,确保钻孔后可靠连接。对于 0.3 毫米的过孔,焊盘直径应至少为 0.6 毫米,以考虑制造公差。
除非必要,否则避免在表面贴装元件下方放置过孔,因为它们会干扰焊接。如果不可避免,请使用帐篷过孔(覆盖有阻焊层)来防止焊料芯吸,特别是对于直径小于 0.4mm 的过孔。
对于热通孔,使用间距为 1.0mm 至 1.2mm 的阵列,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热传递,而不会削弱电路板。确保过孔连接到大铜平面以有效散热。
使用通孔过孔进行设计并非没有挑战。以下是多层 PCB 项目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高速设计中的长过孔会充当短截线,导致反射。对于高于 2 GHz 的信号,过孔短截线可能会谐振并降低信号质量。溶液:使用背钻去除过孔的未使用部分,将短管长度减少到 0.2 毫米以下。
小过孔或高纵横比会导致钻孔错误或电镀缺陷。溶液:遵守制造商指南,通常建议过孔直径不小于 0.2 毫米,以实现经济高效的生产。
热通孔不足会导致功率密集型设计过热。溶液:根据电流和散热需求计算所需的热通孔数量。对于 5W 组件,可能需要 10-15 个热通孔阵列。
总而言之,以下是将通孔通孔纳入 PCB 设计的一些可行的最佳实践:
尽早规划层叠层以确定过孔位置和类型。
使用仿真工具分析高速设计的信号完整性,将大多数数字信号的阻抗值定在 50 欧姆左右。
在完成设计之前,请与您的 PCB 制造商合作,通过尺寸和间距功能进行确认。
尽可能减少通孔数量以降低成本,但不要在电源或接地连接上妥协。
在设计文件中记录通孔使用情况(例如,信号、电源、热),以便在装配过程中清晰明了。
掌握通孔过孔是任何从事多层板工作的 PCB 设计人员的一项关键技能。通过了解不同的通孔过孔类型、优化 PCB 层叠层、确保可靠的过孔连接以及遵循设计规则,您可以创建既高性能又具有成本效益的电路板。这些小而强大的组件是复杂电子产品的支柱,支持从消费类产品到工业系统的一切。
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