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设置PCB上的电源和地参考平面以优化信号质量?
在高速 PCB 设计中,电源和地参考平面并非简单的 “供电和接地载体”,而是决定信号完整性的核心要素。它们为高速信号提供低阻抗回流路径、稳定的阻抗环境和电磁屏蔽,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合理设置电源和地参考平面,是解决反射、串扰、EMI 等问题的基础。
随着信号频率提升(如≥100MHz),信号的传输特性越来越依赖于参考平面。在低速电路中,导线可视为 “单纯的导体”,而在高速电路中,导线与相邻参考平面共同构成 “传输线”,其特性阻抗(如 50Ω、100Ω)由线宽、线距和参考平面间距共同决定。
参考平面的缺失或不连续,会导致:
信号回流路径变长、阻抗急剧升高(从 50Ω 增至数百欧),引发严重反射;
相邻信号线的电磁场相互干扰(串扰)增强,信号信噪比下降;
电磁辐射(EMI)加剧,可能导致产品无法通过电磁兼容测试。
例如,1GHz 时钟信号在无参考平面的 PCB 上传输时,其辐射强度是有参考平面的 10-100 倍,且信号眼图会因反射变得模糊,导致数据采样错误。
电源和地参考平面的核心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传输线特性阻抗:高速信号的特性阻抗(Z0)公式为 Z0 = (87/√(εr+1.41)) × ln (5.98h/(0.8w+t)),其中 h 为信号线到参考平面的距离。参考平面的存在确保了 h 的稳定性,从而使 Z0 保持恒定(如设计目标 50Ω),避免因阻抗突变导致的信号反射。
电源阻抗降低:电源平面(如 3.3V)和地平面形成的平行板电容(典型值 1-10nF/cm²),可降低电源分配网络(PDN)的阻抗,减少电源噪声。例如,10cm×10cm 的电源 - 地平面对,其电容约 50nF,在 100MHz 时阻抗仅 0.03Ω,远低于导线供电的阻抗(数欧)。
最短回流路径:信号电流与回流电流(通过参考平面)总是形成闭合回路,参考平面能引导回流走 “与信号线平行且最近” 的路径,使回路面积最小化(理想情况与信号线重叠)。例如,微带线(顶层信号 + 第二层地平面)的回流路径就在信号线正下方的地平面上,回路面积仅为线宽 × 板厚。
减少串扰:当两条信号线共享同一地平面时,各自的回流路径相互隔离,串扰可降低至 - 30dB 以下(无地平面时可能仅 - 10dB)。
多层板的电源和地平面布局需遵循 “信号层紧邻参考平面”“电源与地平面成对相邻” 原则,以下为典型结构:
顶层(Top Layer):高速信号层(如时钟、差分对)
第二层:地平面(GND)—— 与顶层信号形成微带线结构,提供回流路径
第三层:电源平面(如 3.3V)—— 与地平面形成去耦电容,稳定电源
底层(Bottom Layer):低速信号层(如 GPIO、电源输入)
优势:平衡成本与性能,适合中小规模高速电路(如工业控制板、低端通信模块)。
顶层:高速信号层 1(如 PCIe、USB3.0)
第二层:地平面 1(GND1)—— 服务顶层信号
第三层:高速信号层 2(如 DDR 数据总线)
第四层:电源平面(如 1.8V、3.3V 分区)
第五层:地平面 2(GND2)—— 服务第三层信号,与电源平面形成去耦
底层:辅助信号层(如低速控制信号)
优势:支持多电源域,高速信号层均有独立地平面,串扰和 EMI 控制更优,适合服务器主板、5G 模块等。
2 层板无独立电源 / 地平面,需通过 “大面积敷铜” 模拟:
顶层:信号 + 局部电源敷铜
底层:大面积地敷铜(占板面积 70% 以上),所有信号尽量靠近底层地敷铜,减少回流路径。
局限性:仅适用于≤50MHz 的电路,高速信号需短距离传输(≤5cm)。
以 Altium Designer 为例,演示电源和地平面的 Stack-up 设置步骤:
打开层叠管理器:菜单栏 “Design”→“Layer Stack Manager”。
添加电源 / 地平面:
点击 “Add Layer”→选择 “Power Plane”(电源平面)或 “Ground Plane”(地平面);
命名平面(如 “GND_Main”“VCC_3V3”),关联对应网络(在 “Net” 栏选择)。
设置物理参数:
介质厚度(Dielectric Thickness):信号层与地平面的间距(h)决定阻抗,如 50Ω 微带线(线宽 0.2mm,FR-4(εr=4.4))需 h=0.15mm;
铜厚(Copper Thickness):电源平面选 1oz(35μm)或 2oz(70μm,大电流),信号层 1oz 即可;
介质材料:高速板选低损耗材料(如 Rogers 4350,tanδ=0.0037),普通板用 FR-4(tanδ=0.02)。
确认层序:确保 “信号层 - 地平面 - 电源平面 - 信号层” 的交替结构,点击 “OK” 保存。
关键设置点:高速信号层与参考平面的间距(h)需结合阻抗计算工具(如 Altium 的 Impedance Calculator)确定,确保特性阻抗符合设计目标。
以 100MHz 时钟信号传输为例,对比两种布局的信号质量:
布局问题:时钟线长 10cm,无底层地敷铜,回流需通过远端接地引脚,回路面积达 10cm×5cm=50cm²。
信号质量:
反射严重:信号过冲达 30%(超出芯片阈值 10%);
EMI 辐射:30MHz-1GHz 频段辐射强度达 45dBμV/m(超 CLASS B 限值 15dB);
串扰:相邻信号线耦合电压达 200mV(信号摆幅 3.3V,占比 6%)。
布局优化:时钟线位于顶层,正下方为连续地平面,回流路径紧贴信号线,回路面积仅 10cm×0.15cm=1.5cm²。
信号质量改善:
反射消除:过冲降至 5%,符合芯片要求;
EMI 辐射:降至 30dBμV/m(低于限值);
串扰:耦合电压≤50mV(占比 1.5%)。
结论:参考地平面使信号完整性指标提升 5-10 倍,是高速电路稳定工作的必要条件。
电源和地参考平面的设置是高速 PCB 设计的 “隐形支柱”,其核心目标是:为每个高速信号提供低阻抗、短路径的回流通道,并确保传输线阻抗稳定。
设计时需注意:
优先选择多层板,确保高速信号层至少有一个相邻参考平面;
电源与地平面成对设计,利用其电容特性优化电源噪声;
通过软件精确设置层叠参数(间距、材料),配合阻抗计算工具验证;
避免在参考平面上随意开大面积窗口(如为避让过孔而分割地平面),保持平面连续性。
平面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信号品质的上限,即使布线再完美,缺乏合理参考平面的支撑,高速信号也无法发挥应有性能。对于 PCB 设计者而言,掌握平面布局技巧是从 “能设计” 到 “设计好” 的关键跨越。
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