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过孔处理选盖油、塞油、还是开窗,怎么选?
发布时间: 2025-07-16 09:11:51 查看数: 38在高密度、高可靠性印制板(HDI、刚挠结合板、多层板)设计与制造中,过孔的阻焊处理至关重要。合理的过孔处理方式可防止波峰焊或回流焊时锡渗漏、保证阻焊膜附着及印刷质量、提高电气/机械可靠性。下面对四种常见工艺给出流程、优缺点及典型应用建议。
钻孔、除屑、化学镀铜(或脱脂、酸洗、微蚀)。
通孔金属化(电镀沉铜)。
涂覆阻焊膜(全板喷涂或丝印)。
阻焊膜曝光(针对过孔位置留“开窗”),显影去除过孔处阻焊。
阻焊膜固化。
锡膏印刷及波峰焊可靠:孔壁裸露,可自然导锡或焊锡桥接。
成本低:与普通阻焊同线生产,无额外材料(树脂/金属片)投入。
制造工艺成熟,良率高。
存在 锡渗漏风险:波峰焊时可能出现锡珠或锡渗透到底层铜箔,影响电气性能或短路。
阻焊膜附着力弱:开窗处易产生翘边、翘膜、炭化污染。
对密集走线/BGA 微盲埋孔设计不友好。
通孔焊盘较大(?0.5 mm以上)、对锡渗漏容忍度高的低密度板。
又称“通孔封盖”或“Tent Masking”
钻孔、清孔、化学镀铜。
电镀通孔。
全板阻焊喷涂。
阻焊膜曝光时对过孔进行 反相光绘,使阻焊膜完全覆盖通孔。
显影、固化。
防锡渗透:波峰/回流焊时孔内无裸露导铜,杜绝锡渗漏。
可 提升板面平整性,阻焊膜表面光滑。
简化组装流程,无需额外填孔材料。
因为阻焊膜覆盖层薄(通常 20–30 μm),不宜孔径过大(一般 ≤ 0.4 mm)。
孔内残留阻焊膜影响电气通孔测试或后续电镀。
大孔或多层盲埋孔封盖成功率较低,易出现 气泡、不良封盖。
小孔径通孔(?0.2–0.4 mm)或对后续插装、测试无特殊通孔导通要求的高密度板。
使用铝箔/铝片物理塞孔,再做阻焊与电镀
钻孔、清孔、化学镀铜。
通孔电镀沉铜。
人工或机械在通孔表面上下各放置铝箔/铝片,贴合孔口。
阻焊膜全板喷涂、曝光(铝片下方不显影)。
显影后铝片连同孔口阻焊膜一并剥离,露出平整孔口金属。
波峰或回流焊装配。
孔口平整度高,几乎无阻焊残留;
完全隔绝阻焊膜与孔内金属直接接触,锡渗透风险极低;
设备投资小,适合小批量改造。
工艺复杂,需人工/半自动铺铝片,效率低;
铝片对位要求高,误差易导致局部开盖不良;
铝片材料成本及人工费较高,难以规模化。
小批量试产、功能验证板;
对锡渗漏绝对零容忍的关键电源层或高压板。
钻孔、清孔、化学镀铜。
通孔电镀(沉铜)。
真空/压力下灌注导电或非导电树脂(环氧树脂、BT树脂等)。
树脂半固化后背磨(或化学底面平坦化)。
通孔全部被树脂填满且露出平整铜面。
再次电镀铜或镍金,使孔口与板面齐平。
阻焊膜喷覆、曝光、显影、固化。
孔口及板面平整度优异,可支撑盲埋孔、微盲孔等 HDI 工艺;
填孔树脂可提升机械强度、抗热循环性能;
孔内与孔外均为树脂/铜结构,无锡渗漏风险;
适合多层叠板、高速信号、5G 天线等高可靠场景。
工艺流程长、设备投资大(真空灌胶、背磨机、电镀线需改造);
单板成本高,树脂料与加工费显著提升;
树脂与铜界面结合要求严格,失效风险(如脱胶、孔塞空洞)需良好质量控制。
HDI 多层盲埋孔板、FPC、刚挠结合板;
航空航天、高速通信、汽车电子等高可靠领域。
工艺 | 成本 | 平整度 | 可靠性 | 工艺难度 | 典型孔径 |
---|---|---|---|---|---|
过孔开窗 | 最低 | 较低 | 中 | 简单 | ≥0.6 mm |
过孔盖油 | 较低 | 中 | 较高 | 中 | 0.2–0.4 mm |
铝片塞孔(塞油) | 中 | 高 | 高 | 较高 | 0.3–1.0 mm |
树脂塞孔 + 电镀填平 | 最高 | 最高 | 最高 | 最难 | 微盲孔、HDI |
低成本、低密度板:过孔开窗;
中等密度、高密度板、无需后续测试通孔:过孔盖油(Tent);
小批量、高可靠度或试产:铝片塞孔;
HDI、微盲埋孔、高速/高可靠领域:树脂塞孔电镀填平。
根据产品应用场景、电性能和成本要求,权衡上述方法,可制定最优过孔阻焊方案。若有进一步工艺细节或试验数据需求,欢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