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资料 > SMT制作全流程:从设计到优化,每一步都不能错

SMT制作全流程:从设计到优化,每一步都不能错

  • 2025-08-27 16:03:00
  • 浏览量:9

SMT BOM 的制作不是简单的 “罗列元器件”,而是一个需要研发、采购、生产多部门协同,从设计到优化的完整流程。每一步的疏漏都可能导致 BOM 错误,进而引发采购失误、生产停滞、产品不良等问题。。今天,我们就拆解 SMT BOM 的制作全流程,从设计输出、信息补充、交叉核对到优化定稿,带大家掌握每一步的关键要点,确保 BOM 精准无误。

1688工厂五金器械海报banner.png


一、第一步:设计输出(EBOM 编制)—— 奠定 BOM 基础

设计输出是 SMT BOM 制作的起点,由研发部门完成,核心是从 PCB 设计文件中提取元器件的基础信息,形成设计 BOM(EBOM)。这一步的关键是 “完整提取、规范记录”,避免遗漏设计规格。

首先,从 PCB 设计软件(如 Allegro、AD)中导出元器件清单。设计软件通常自带 BOM 导出功能,工程师需选择 “全元器件导出”,确保不遗漏任何贴装元器件(包括电阻、电容、芯片、电感等),同时排除非贴装物料(如螺丝、外壳)。导出时需勾选关键字段:PCB 位置编号(如 R1、C2)、元器件型号(如 0402-10K-1%)、封装规格(如 0402)、电气参数(如电阻值、容值)、生产厂家(若有指定)。例如,从 AD 软件中导出时,需在 “BOM 导出设置” 中勾选 “Footprint”(封装)、“Value”(参数值)、“Manufacturer”(厂家)等字段,确保基础信息完整。

其次,规范元器件型号和参数描述。不同工程师的描述习惯可能不同,需统一规范 —— 例如,电阻的描述需统一为 “封装 - 阻值 - 精度”(如 0402-10K-1%),电容为 “封装 - 容值 - 耐压 - 精度”(如 0402-100nF-16V-10%),芯片为 “型号 - 封装 - 电压”(如 STM32F103-TPQFP48-3.3V)。避免模糊描述,如 “电阻 10K” 未标注封装和精度,可能导致采购时误选 0603 封装的 10K 电阻,与 PCB 设计的 0402 封装不匹配。

最后,检查 PCB 设计文件与导出清单的一致性。研发工程师需逐一核对 PCB 丝印与 BOM 中的位置编号,确保无遗漏(如 PCB 上有 R3,BOM 中却未列出)或重复(如同一位置编号出现两次);同时检查封装规格与 PCB 封装库是否一致,例如,BOM 中标注为 0402 的电阻,PCB 封装库中对应的封装尺寸是否为 1.0mm×0.5mm,避免因封装库错误导致 BOM 信息偏差。某研发团队通过这一步,发现 PCB 设计文件中 U5 的封装标注为 QFP48,但实际封装库中为 QFP64,及时修正后避免了后续采购错误。



二、第二步:信息补充(MBOM 初步完善)—— 适配生产需求

设计 BOM(EBOM)仅包含设计相关信息,无法直接用于生产,需由生产部门补充生产所需信息,形成初步的生产 BOM(MBOM)。这一步的核心是 “补充生产要素,适配 SMT 工艺”。

首先,补充物料编码和供应商信息。生产部门需为每一个元器件分配唯一的物料编码(如 RES-0402-10K-1%、CAP-0402-100nF-16V),编码规则需包含物料类型、封装、关键参数,方便采购和库存管理;同时联系采购部门,补充推荐供应商和备选供应商,确保物料供应稳定。例如,某电阻的推荐供应商为国巨,备选供应商为风华,需在 BOM 中明确标注,避免采购时因供应商缺货导致生产停滞。

其次,添加生产辅料和损耗信息。SMT 生产除了元器件,还需辅料(如焊膏、钢网、载具、清洗剂),需在 BOM 中补充辅料的型号、规格、数量 —— 例如,焊膏型号为 SN63PB37(有铅)或 SAC305(无铅),钢网厚度为 0.12mm,载具数量与生产批次匹配;同时根据历史生产数据,设定元器件的损耗率(如电阻、电容损耗率 3%,芯片损耗率 1%),计算备料数量(备料数量 = 设计数量 ×(1 + 损耗率))。例如,某 PCB 设计需要 100 个 0402 电阻,损耗率 3%,则备料数量 = 100×1.03=103 个,避免因贴装损耗导致物料不足。

最后,标注特殊生产要求。对于有特殊工艺需求的元器件,需在 BOM 备注中明确标注 —— 例如,极性电容需标注 “+ 极朝向丝印‘+’端”,LED 需标注 “发光面朝向 PCB 正面”,高精度电阻(0.1%)需标注 “来料需单独筛选”,射频芯片需标注 “防静电包装”。这些信息能指导贴片机编程和操作人员规范操作,避免工艺错误。

9(1).jpg


三、第三步:交叉核对 —— 多部门协同,排除错误

交叉核对是 SMT BOM 制作的 “纠错环节”,需研发、采购、生产、质检多部门协同,从不同维度核对 BOM 信息,确保无遗漏、无错误。这一步能发现单一部门无法察觉的问题,是 BOM 精准性的关键保障。

1. 研发与生产核对:确保设计与工艺匹配

研发工程师与生产工程师需共同核对 BOM 中的封装规格、贴装方向是否适配 SMT 工艺 —— 例如,PCB 设计的 0201 封装电阻,需确认生产线的贴片机是否支持(部分老款贴片机无法贴装 0201 封装);BOM 中标注的 QFP100 芯片(引脚间距 0.5mm),需确认钢网是否能制作对应的开孔,避免因工艺不支持导致 BOM 调整。某工厂通过这一核对,发现 BOM 中的 01005 封装电容超出生产线贴片机的最小贴装能力(最小支持 0201),及时将封装调整为 0201,避免了生产设备改造的额外成本。

2. 采购与生产核对:确保物料可采购

采购工程师需根据 BOM 中的规格参数,确认物料的市场供应情况 —— 例如,某冷门型号的芯片是否有现货,采购周期是否满足生产计划;高精度元器件(如 0.1% 电阻)的价格是否在预算范围内,是否有替代型号。若发现物料无法采购或采购周期过长,需及时与研发部门沟通,调整元器件型号。例如,某研发团队指定的一款进口芯片采购周期为 8 周,无法满足生产的 2 周交付需求,采购部门通过核对发现后,与研发协商更换为国产替代芯片(采购周期 1 周),确保生产如期推进。

3. 质检与生产核对:确保物料可检测

质检工程师需核对 BOM 中的元器件是否可通过现有检测设备验证 —— 例如,BOM 中的芯片是否可通过 ICT 测试(在线测试)检测好坏;电容的容值、电阻的阻值是否在现有仪器的检测范围内。若发现某元器件无法检测,需在 BOM 备注中注明 “需增加专项检测”,或调整为可检测的元器件。例如,某射频芯片无法通过 ICT 测试,质检部门在 BOM 中备注 “需通过功能测试验证”,并制定专项检测流程,避免不良品流入后续工序。



四、第四步:优化定稿(MBOM 发布)—— 提升 BOM 实用性

优化定稿是 SMT BOM 制作的最后一步,需在交叉核对无误的基础上,对 BOM 结构和信息进行优化,提升实用性,然后正式发布用于生产。

首先,优化 BOM 结构。对于复杂产品(如多层 PCB、包含多个模块),需采用层级化结构,将元器件按功能模块分类(如电源模块、射频模块、控制模块),每个模块下再列出对应的元器件,使 BOM 条理清晰,方便各部门查阅。例如,服务器主板的 BOM 可分为 “CPU 模块”“内存模块”“电源模块”“接口模块” 四大类,每类下分别列出相关元器件,避免 BOM 信息杂乱。

其次,补充版本信息和变更记录。BOM 需明确版本号(如 V1.0、V2.0)和发布日期,方便后续追溯;同时建立变更记录表格,记录 BOM 的每一次修改(如修改时间、修改内容、修改人、修改原因),避免版本混乱。例如,某 BOM V1.0 中的某电阻型号因缺货修改为替代型号,变更记录需注明 “2025.05.10,将 R10 型号从 0402-10K-1%(国巨)改为 0402-10K-1%(风华),修改人:张三,原因:国巨缺货”。

最后,格式标准化。BOM 需采用统一的表格格式(如 Excel、PDF),字段顺序固定(物料编码、物料名称、规格参数、位置编号、数量、封装、供应商、备注),字体和排版规范,确保不同部门查阅时清晰易懂。同时,BOM 需转换为生产系统可识别的格式(如 CSV、XML),方便导入 SMT 生产管理系统,实现采购、备料、贴装的信息化管理。


SMT BOM 制作的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任何一步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只有严格遵循 “设计输出 - 信息补充 - 交叉核对 - 优化定稿” 的流程,才能制作出精准、实用的 SMT BOM,为 SMT 生产保驾护航。开·云app PCB 在为客户提供 SMT 代工服务时,会深度参与 SMT BOM 的制作流程,协助客户完成从设计 BOM 到生产 BOM 的转化,通过多维度交叉核对排除错误,同时结合自身的 SMT 工艺经验优化 BOM 结构和物料选择,确保 BOM 完全适配生产需求,帮助客户避免因 BOM 问题导致的生产延误和成本损失。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