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PCB 过孔与热管理的关联
PCB(印制电路板)过孔作为连接不同导电层的关键结构,不仅承担电气信号传输功能,还在热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电子设备运行时,芯片、功率器件等元件会持续产生热量,若热量无法及时导出,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影响器件性能甚至引发可靠性问题。过孔通过金属镀层(如铜镀层)构建热传导通道,将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从表层传导至内层铜皮或散热结构,成为 PCB 内部热流传输的 “桥梁”。例如,在功率放大器 PCB 中,晶体管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周边过孔快速传递至底层散热铜箔,避免晶体管因过热烧毁。

1.2 PCB 过孔热传导核心原理
PCB 过孔的热传导效率主要取决于导热系数、热阻及热传导路径三个核心因素。首先,导热系数是材料传递热量的能力指标,过孔常用的铜镀层导热系数约为 385 W/(m・K),远高于 PCB 基材(如 FR-4 基材导热系数仅 0.3-0.5 W/(m・K)),因此铜镀层是过孔热传导的核心载体。其次,热阻是衡量热量传递阻碍程度的参数,过孔的热阻由镀层电阻、基材热阻及接触热阻组成,最后,热传导路径决定热量的传递方向,典型路径为 “发热元件→焊盘→过孔镀层→内层铜皮→散热结构(如散热片、金属外壳)”,路径越短、截面积越大,热传导效率越高。
1.3 PCB 过孔热管理常见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PCB 过孔热管理常面临三类问题:一是过孔过热导致性能失效,当发热功率超过过孔导热能力时,过孔周边温度急剧升高,可能引发镀层氧化、基材碳化,甚至导致过孔与焊盘脱离;二是热应力引发的结构开裂,由于过孔镀层与基材的热膨胀系数差异(铜的热膨胀系数约 17ppm/℃,FR-4 约 14-16ppm/℃),温度循环过程中两者收缩膨胀不一致,产生热应力,长期作用下会导致基材开裂或过孔镀层断裂;三是过孔堵塞影响散热,焊接过程中焊锡流入过孔、助焊剂残留或设计时过孔间距过小导致的油墨堵塞,会减小过孔的有效导热面积,增加热阻,降低散热效率。例如,某消费电子 PCB 因过孔堵塞,导致芯片温度较正常情况升高 20℃,出现频繁死机现象。
1.4 过孔热管理初步应对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两方面制定初步应对方案:在设计层面,优化过孔基本参数,如增大孔径(在 PCB 厚度允许范围内,孔径从 0.3mm 增至 0.5mm,导热面积可提升 78%)、增加过孔数量(根据发热功率计算,每 1W 功率需配置 4-6 个直径 0.4mm 的铜镀层过孔);在生产与使用层面,改善散热环境,如在过孔密集区域增加散热铜皮面积、采用强制风冷或水冷系统,同时加强生产过程管控,避免过孔堵塞。此外,还需选择适配的 PCB 基材,对于中低功率场景,FR-4 基材可满足需求,高功率场景则需选用高导热基材(如铝基 PCB),从基础层面提升过孔热传导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