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资料 > 热通孔高效散热:PCB内部热量传导的关键技术

热通孔高效散热:PCB内部热量传导的关键技术

  • 2025-09-05 15:39:00
  • 浏览量:18

一、热通孔的定义与散热原理

热通孔(Thermal Via)是 PCB 设计中用于增强内部热量传导的关键结构,通常指在发热元件下方或热量集中区域钻孔,并在孔内电镀铜,实现 PCB 不同层之间的热量传递。其散热原理基于热传导定律 —— 热量会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自发流动,而热通孔通过铜的高导热性,搭建起 PCB 层间的 “热通道”,将表层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快速传导至内层铜皮、接地平面或散热结构,避免热量在表层堆积。与传统的表面散热方式相比,热通孔能突破 PCB 基材导热性能差的限制,大幅缩短热量传导路径。例如,在多层 PCB 中,若表层的功率芯片产生热量,若无热通孔,热量需通过 FR-4 基材缓慢传导至内层,而热通孔可直接将热量传递至内层的大面积铜平面,散热效率提升数倍。此外,热通孔还能配合表面散热器使用,通过孔内铜与散热器的接触,将热量从 PCB 内部导出至外部散热终端,形成 “内传外散” 的高效散热体系。

QQ20250903-165709.png


二、热通孔高效散热的设计关键参数

要实现热通孔的高效散热,需精准控制设计参数,避免因参数不合理导致散热效率下降。首先是孔径大小,常见的热通孔孔径范围为 0.2mm~0.8mm,孔径过大虽能提升导热面积,但会占用过多 PCB 空间,影响其他线路布局;孔径过小则会导致孔内电镀铜厚度不足,增加热阻。实际设计中,需根据 PCB 层数、铜箔厚度及散热需求平衡 —— 例如,在高密度 PCB 中,可选用 0.3mm~0.4mm 的小孔径热通孔,通过密集排列弥补单孔导热不足的问题。其次是热通孔的间距与排列方式,间距越小,单位面积内的热通孔数量越多,散热效率越高,但需避免间距过小导致 PCB 机械强度下降。通常,热通孔与发热元件的距离应不超过 1mm,且相邻热通孔的间距建议控制在 0.5mm~1mm 之间。排列方式上,常见的有阵列式(如 3×3、5×5 阵列)、环形(围绕发热元件布置),其中阵列式适用于大面积发热区域,环形适用于点状热源(如 LED 灯珠),能实现热量的均匀传导。



三、热通孔的类型选择与应用场景

根据 PCB 结构与散热需求的不同,热通孔可分为多种类型,需针对性选择以匹配应用场景。首先是贯通热通孔(Through-Hole Thermal Via),即从 PCB 顶层贯穿至底层的通孔,适用于多层 PCB 的整体散热,尤其适合发热元件位于表层、散热结构位于底层的场景,如服务器主板中的 CPU 区域 —— 通过贯通热通孔,将 CPU 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底层的金属散热底座。其次是盲孔(Blind Via)与埋孔(Buried Via),盲孔仅从表层延伸至内层,埋孔则位于 PCB 内部层间,两者均适用于高密度 PCB,可避免贯通孔占用表层空间,减少对线路布局的影响。例如,在智能手机的射频模块 PCB 中,由于元件密集、线路复杂,采用埋孔将内层功率元件的热量传递至中层接地平面,既能实现散热,又不影响表层天线线路的布局。此外,还有填充式热通孔(Filled Thermal Via),即在孔内填充导热材料(如环氧树脂、铜浆),进一步提升导热效率,适用于高功率场景(如新能源汽车的 IGBT 模块 PCB),填充材料能消除孔内空气间隙,降低热阻,同时增强 PCB 的机械稳定性。



四、热通孔散热的常见问题与优化方案

在热通孔应用中,常出现散热效率不达预期、PCB 可靠性下降等问题,需针对性优化。一是 “热阻叠加” 问题 —— 若热通孔与发热元件之间的铜皮连接不完整,或孔内电镀铜存在缺陷(如空洞、厚度不均),会导致热阻增大。解决方案是确保热通孔与发热元件的焊盘直接连接,增大接触面积,同时严格控制电镀工艺,保证孔内铜厚度不低于 25μm。二是 “热量回流” 问题 —— 若热通孔未与低温区域(如接地平面、散热结构)有效连接,热量会在 PCB 内部循环,无法导出。此时需将热通孔与内层的大面积铜平面相连,利用铜平面的 “热缓冲” 作用,将热量分散并传递至散热终端。三是 PCB 翘曲问题 —— 密集的热通孔会改变 PCB 的材料分布,导致受热时应力不均,产生翘曲。优化方式包括采用对称式热通孔布局,在 PCB 两侧均匀布置热通孔,平衡应力;同时选择热膨胀系数(CTE)匹配的基材与铜箔,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形变。此外,通过热仿真工具模拟热通孔的温度分布,可提前发现设计缺陷,例如某新能源汽车 PCB 设计中,通过仿真发现环形排列的热通孔存在 “散热死角”,调整为螺旋式排列后,热点温度降低了 8℃。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