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资料 > 导电与过孔的可靠性失效分析与防控

导电与过孔的可靠性失效分析与防控

  • 2025-09-04 13:53:00
  • 浏览量:21

一、导电与非导电过孔的常见可靠性失效模式

导电与非导电过孔在使用过程中易因工艺缺陷、环境应力导致失效,直接影响 PCB 寿命(从 5 年缩短至 1-2 年),常见失效模式如下:

(一)导电过孔的失效模式

  1. 镀层脱落与开裂:

  • 原因:沉铜厚度不足(<0.5μm)、电镀电流波动(±0.2A/dm²)、热循环应力(-40℃-125℃)导致铜层与孔壁剥离;

  • 危害:接触电阻从≤50mΩ 升至≥200mΩ,信号传输中断或电流承载能力下降(如 3A 电流适配过孔降至 1A)。

  1. 孔壁空洞与腐蚀:

  • 原因:钻孔后清洁不彻底(孔壁残留油污)、电镀液杂质含量高(Cu²⁺>50ppm)、盐雾环境(5% NaCl)导致孔壁腐蚀;

  • 危害:空洞率>5% 时,电流承载能力下降 40%,盐雾测试 24 小时后出现铜层锈蚀。

  1. 焊盘脱落:

  • 原因:焊盘与基材附着力不足(剥离强度<0.8N/mm)、焊接温度过高(>260℃);

  • 危害:元器件焊接后脱落,PCB 功能失效。

(二)非导电过孔的失效模式

  1. 填充树脂开裂与脱落:

  • 原因:树脂与基材兼容性差(Tg 差异>30℃)、固化温度波动(±10℃)、机械振动(10-2000Hz,20g);

  • 危害:绝缘电阻从≥10¹⁰Ω 降至≤10⁸Ω,出现层间短路。

  1. 绿油覆盖漏覆与磨损:

  • 原因:曝光能量不足(<80mJ/cm²)、显影不彻底、机械摩擦(如组装时划伤);

  • 危害:漏覆区域铜箔暴露,绝缘性能失效,耐电压从 1000V 降至 500V。

  1. 孔壁绝缘不良:

  • 原因:孔壁铜屑残留(>5mg/m²)、填充材料含导电杂质(金属离子>10ppm);

  • 危害:绝缘电阻<10⁹Ω,高频场景下介质损耗增加(Df 从 0.005 升至 0.01)。

QQ20250903-165709.png


二、导电过孔的可靠性防控措施

(一)工艺参数优化

  1. 沉铜与电镀控制:

  • 沉铜:沉铜液温度 40℃±1℃,时间 18±2 分钟,沉铜厚度 0.8±0.1μm(确保孔壁全覆盖),每批次抽样检测沉铜均匀性(偏差≤±10%);

  • 电镀:电流密度 1.2±0.1A/dm²,电镀时间根据铜厚需求调整(25μm 铜厚需 30 分钟),采用脉冲电镀技术(减少镀层内应力,从 80MPa 降至 40MPa)。

  1. 后处理强化:电镀后进行热固化(150℃,60 分钟),增强铜层与基材附着力(剥离强度≥1.0N/mm);电源过孔额外进行锡 plating(厚度 5-10μm),提升耐腐蚀性(盐雾测试 72 小时无腐蚀)。

(二)环境适应性防控

  1. 热循环防护:采用低 CTE 基材(X/Y 方向 CTE 10-15ppm/℃),与铜层 CTE 匹配(铜 CTE 16.5ppm/℃),热循环测试(-40℃-125℃,1000 次)后镀层开裂率≤1%;

  1. 腐蚀防护:对恶劣环境(如海洋、工业场景)PCB,导电过孔采用沉金工艺(金层厚度 0.1μm),盐雾测试 96 小时后接触电阻变化≤15%。


三、非导电过孔的可靠性防控措施

(一)材料与工艺适配

  1. 填充材料选型:

  • 高温场景:选用环氧改性树脂(Tg≥180℃),与基材 Tg 差异≤20℃(避免热应力开裂);

  • 高频场景:选用陶瓷填充树脂(Df≤0.004),介质损耗比普通树脂低 40%;

  • 材料兼容性测试:每批次树脂需与基材进行剥离测试(剥离强度≥0.6N/mm),合格后方可使用。

  1. 填充与固化工艺:

  • 树脂填充:采用真空填充设备(真空度≤-0.095MPa),填充率≥98%(无气泡),固化温度 150℃±2℃,时间 35±5 分钟(确保完全固化);

  • 绿油覆盖:曝光能量 90±10mJ/cm²,显影后用 AOI 检测覆盖完整性(漏覆率≤0.1%)。

(二)机械与绝缘防护

  1. 机械强度强化:非导电过孔周围设置加强环(宽度 0.1mm,材质与基材一致),机械振动测试(10-2000Hz,20g,1000 小时)后开裂率≤0.5%;

  1. 绝缘性能监控:每批次非导电过孔抽样进行耐电压测试(1000V DC,1 分钟)、高温高湿测试(85℃/85% RH,1000 小时),绝缘电阻≥10⁹Ω 为合格。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