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资料 > PCB厂家如何针对不同板材的蚀刻工艺进行适配?

PCB厂家如何针对不同板材的蚀刻工艺进行适配?

  • 2025-09-05 14:28:00
  • 浏览量:14

一、单面板与双面板的蚀刻工艺差异适配

单面板与双面板因结构不同(单面板单侧敷铜,双面板双侧敷铜),蚀刻需求与工艺参数差异显著,PCB 厂家需针对性调整:

(一)单面板蚀刻:侧重边缘均匀性与成本控制

单面板多为消费电子、低端工业设备所用(如 LED 台灯 PCB),蚀刻重点是确保线路边缘无毛刺、无残铜,工艺适配如下:

  • 蚀刻液:选用酸性氯化铜溶液(Cu²+ 90g/L,HCl 210g/L),成本低且蚀刻速率快;

  • 喷淋系统:采用 “下喷淋为主 + 上喷淋辅助”(下喷淋压力 1.3kg/cm²,上喷淋 1.0kg/cm²),避免单面板因单侧受力导致的偏移;

  • 参数:温度 45℃,蚀刻时间 70 秒(35μm 铜箔),线宽偏差控制在 ±0.05mm 内,满足单面板的常规需求。

(二)双面板蚀刻:侧重双侧同步性与内层保护

双面板需同时蚀刻两侧线路(如单片机控制板),需避免双侧蚀刻速率差异导致的厚度不均,工艺适配如下:

  • 蚀刻液:外层用酸性蚀刻液(侧蚀小),内层用碱性蚀刻液(保护基材);

  • 喷淋系统:双侧对称喷淋(压力均 1.2kg/cm²,喷嘴间距 12cm),确保双侧蚀刻速率偏差≤5%;

  • 定位:采用 PIN 针定位(精度 ±0.02mm),避免蚀刻过程中 PCB 偏移导致的线路错位;

  • 后处理:蚀刻后立即进行 “钝化处理”(铬酸盐溶液浸泡 10 秒),防止铜箔氧化,提升双面板的存储寿命。

QQ20250903-165709.png


二、多层板内层蚀刻的特殊适配策略

多层板内层线路(如 4 层板的 L2、L3 层)隐藏于基材之间,蚀刻质量直接影响层间导通性,PCB 厂家需重点控制 “蚀刻过度” 与 “残铜”,适配方案如下:

  • 蚀刻液:选用低浓度碱性蚀刻液(Cu²+ 55g/L,NH3・H2O 90g/L),减少对内层基材的腐蚀;

  • 掩膜:采用干膜掩膜(厚度 35μm),比湿膜掩膜的抗蚀性强 30%,避免内层线路 “过蚀”;

  • 蚀刻时间:35μm 铜箔控制在 100 秒,比外层蚀刻长 30 秒,确保内层铜箔完全蚀刻,无残铜;

  • 检测:蚀刻后通过 “透光检测”(强光照射内层线路,观察是否有透光点)排查残铜,透光检测合格率需≥99.5%,避免层压后出现短路。



三、高频板(PTFE 基材)的蚀刻适配:低粗糙度与低损伤

高频板(如 5G 基站 PCB)多采用 PTFE 基材(介电常数低、损耗小),但其材质较脆,蚀刻需避免基材损伤与铜箔粗糙度升高,工艺适配如下:

  • 蚀刻液:选用弱酸性蚀刻液(Cu²+ 85g/L,HCl 190g/L,添加 0.3% 缓蚀剂),缓蚀剂可减少 PTFE 基材的溶胀;

  • 温度:降低至 40℃(比常规低 5℃),避免高温导致 PTFE 基材变形;

  • 蚀刻后处理:采用 “微蚀刻”(硫酸 + 过氧化氢溶液,蚀刻量 0.5μm),降低铜箔表面粗糙度(Ra 从 1.8μm 降至 1.2μm),满足高频信号传输的低损耗需求;

  • 检测: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铜箔粗糙度,确保 Ra≤1.5μm,符合高频板的性能要求。


某 PCB 厂家为生产 6 层 5G 模块 PCB,针对内层蚀刻优化后:

  • 残铜率从 2% 降至 0.3%,层间短路率从 1.5% 降至 0.2%;

  • PTFE 基材蚀刻后的变形量≤0.1mm(200mm×300mm 基板),满足高频板的尺寸要求;

  • 铜箔粗糙度 Ra 控制在 1.3μm,高频信号(28GHz)的导体损耗降低 0.2dB/m。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