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波峰焊接流程中常见缺陷与解决策略
在 PCB 波峰焊接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参数、材料选择、设备状态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各类焊接缺陷,如虚焊、桥连、焊锡不足、焊点氧化等。这些缺陷不仅会影响 PCB 板的电气性能,还可能导致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甚至引发安全隐患。本文将系统梳理 PCB 波峰焊接中常见的 6 类缺陷,深入分析每类缺陷的产生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为企业提升焊接质量提供实践指导。
一、虚焊:焊点连接的 “隐形杀手”
虚焊是波峰焊接中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缺陷之一,表现为焊点表面看似连接正常,但实际电气接触不良,在震动、温度变化等环境因素影响下易出现开路。
(一)产生原因
焊盘与引脚氧化:PCB 板存放时间过长、存储环境潮湿,或元器件引脚未做防氧化处理,导致焊盘和引脚表面形成氧化层,焊锡无法有效润湿。
预热不足:预热温度过低或预热时间过短,焊剂未能充分活化,无法去除氧化层,且焊剂提前挥发,失去保护作用。
锡波温度过低:熔融焊锡温度不足,流动性差,无法与焊盘、引脚形成良好的金属结合,仅形成表面附着。
焊接时间过短:PCB 板与锡波接触时间不足,焊锡未完全浸润焊盘和引脚,导致焊点未充分凝固。
(二)解决策略
加强材料存储管理:PCB 板需存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湿度≤60%,温度 20-25℃),存储时间不超过 6 个月;元器件引脚可采用镀锡或镀镍处理,防止氧化。
优化预热参数:根据 PCB 板厚度和元器件密度,适当提高预热温度(如将预热温度从 80℃提升至 100℃),延长预热时间(从 60 秒延长至 90 秒),确保焊剂充分活化。
调整锡波温度:对于 Sn-Pb 焊锡,将锡波温度控制在 245-250℃;无铅焊锡则提升至 255-260℃,确保焊锡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控制焊接时间:通过降低 PCB 传输速度(如从 1.8m/min 降至 1.5m/min),延长焊接时间至 4-5 秒,确保焊锡充分润湿并形成稳定焊点。
二、桥连:相邻焊点的 “意外连接”
桥连指相邻两个或多个焊点的焊锡相互连接,形成短路,常见于引脚间距较小的元器件(如 IC 芯片、连接器)焊接中。
(一)产生原因
焊剂用量过多:焊剂涂覆过厚,在锡波浸润时易带动焊锡流动,导致相邻焊点连接。
锡波过高或流速过快:锡波高度超过 PCB 板厚度的 1/2,或锡波流速过快,焊锡易溢出并连接相邻焊盘。
PCB 板倾斜角度过小:倾斜角度小于 3°,焊锡在 PCB 板底面停留时间过长,易在相邻焊盘间形成桥连。
焊盘间距设计不合理:PCB 板设计时,相邻焊盘间距过小(小于 0.5mm),超出波峰焊接工艺的精度范围。
(二)解决策略
减少焊剂用量:采用喷雾式涂覆时,降低喷雾压力(从 0.3MPa 降至 0.2MPa),缩小喷雾范围;发泡式涂覆则降低发泡高度(从 5mm 降至 3mm),确保焊剂仅覆盖单个焊盘。
调整锡波参数:降低锡波高度(控制在 PCB 板厚度的 1/3-1/2),减小锡波流速(通过调整波峰发生器的功率实现),避免焊锡溢出。
增大 PCB 倾斜角度:将倾斜角度从 3° 提升至 4-5°,加快焊锡从 PCB 板底面滑落的速度,减少焊锡残留。
优化 PCB 设计:在 PCB 设计阶段,将相邻焊盘间距调整至 0.6mm 以上,对于引脚密集的元器件,可在焊盘间增加阻焊层,防止焊锡流动。
三、焊锡不足:焊点的 “发育不良”
焊锡不足表现为焊点表面不饱满,焊锡未完全覆盖焊盘,甚至仅包裹引脚的 1/2,导致连接强度和电气性能下降。
(一)产生原因
锡波高度过低:锡波高度未达到 PCB 板底面,焊锡无法充分浸润焊盘和引脚。
焊接时间过短:PCB 板与锡波接触时间不足,焊锡未完全填充焊盘与引脚之间的间隙。
焊盘或引脚污染:焊盘表面存在油污、灰尘等杂质,或引脚表面有氧化层,影响焊锡润湿。
焊锡成分比例不当:焊锡中杂质含量过高(如 Sn-Pb 焊锡中 Pb 含量超过 37%),导致焊锡流动性差,无法充分填充焊盘。
(二)解决策略
提高锡波高度:通过调整波峰发生器的高度,使锡波高度覆盖 PCB 板底面的 1/2-2/3,确保焊锡充分接触焊盘。
延长焊接时间:将 PCB 传输速度降低至 1.2-1.5m/min,使焊接时间延长至 5 秒,确保焊锡充分填充间隙。
加强清洁处理:焊接前使用异丙醇清洁剂擦拭 PCB 板表面,去除油污和灰尘;对于氧化严重的引脚,采用砂纸轻轻打磨或使用酸性焊剂去除氧化层。
选用优质焊锡:选择纯度高、杂质含量低的焊锡(如 Sn-Pb 焊锡中 Sn 含量 63%、Pb 含量 37%,无铅焊锡选用 Sn-3.0Ag-0.5Cu 合金),确保焊锡流动性和润湿性。
四、焊点氧化:表面质量的 “颜值危机”
焊点氧化表现为焊点表面呈现暗灰色或黑色,伴有氧化斑点,不仅影响外观,还会降低焊点的导电性和抗氧化能力。
(一)产生原因
锡波表面氧化:焊锡在高温下与空气接触,易形成氧化层(如 SnO₂),若未及时清理,氧化层会附着在焊点表面。
冷却速度过慢:PCB 板离开锡波后,冷却时间过长,焊点在高温下与空气接触时间增加,导致表面氧化。
焊剂保护不足:焊剂用量过少或焊剂活性不足,无法在焊点表面形成有效保护膜,导致氧化。
(二)解决策略
定期清理锡波氧化层:每 2 小时使用专用捞勺清理锡波表面的氧化渣,同时在锡波表面添加防氧化油(如专用焊锡防氧化剂),减少焊锡与空气接触。
加快冷却速度:增加冷却风机的风速(从 1m/s 提升至 2-3m/s),缩短焊点凝固时间(从 10 秒缩短至 5 秒以内),减少氧化机会。
优化焊剂选择与用量:选用活性较高的焊剂(如免清洗型焊剂),适当增加焊剂用量(确保焊剂覆盖焊点表面),形成完整的保护膜。
五、针孔与气泡:焊点内部的 “空洞隐患”
针孔与气泡指焊点内部存在微小空洞或气泡,主要由焊剂挥发物未及时排出导致,会降低焊点的机械强度和导热性。
(一)产生原因
预热不充分:焊剂中的溶剂未在预热阶段充分挥发,进入锡波区后,溶剂受热快速挥发,形成气泡并留在焊点内部。
焊剂挥发速度过快:预热温度过高,焊剂溶剂瞬间挥发,产生大量气泡,无法及时排出。
PCB 板吸潮:PCB 板存储环境潮湿,吸收的水分在高温下蒸发,与焊剂挥发物共同形成气泡。
(二)解决策略
分阶段预热:采用 “低温 - 中温 - 高温” 三段式预热,低温区(60-80℃)缓慢挥发溶剂,中温区(80-100℃)进一步活化焊剂,高温区(100-120℃)确保溶剂完全挥发,避免气泡产生。
控制预热温度上升速率:将预热温度上升速率控制在 1-2℃/ 秒,避免焊剂溶剂快速挥发。
PCB 板烘干处理:对于吸潮的 PCB 板,焊接前放入烘箱中烘干(温度 100-120℃,时间 60-90 分钟),去除内部水分。
在 PCB 波峰焊接缺陷管控方面,开·云app PCB 建立了完善的缺陷分析与改进体系:通过实时监测焊接参数、定期抽样检测焊点质量,快速定位缺陷原因,并针对性调整工艺参数(如优化预热温度、调整锡波高度),同时加强原材料管控(选用优质焊锡和焊剂),有效将焊接缺陷率控制在 0.1% 以下,为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 PCB 产品。
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