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资料 > 阻焊层设计常见问题与排查方法

阻焊层设计常见问题与排查方法

  • 2025-09-04 14:27:00
  • 浏览量:13

一、阻焊层初学者的问题认知误区

初学者遇到阻焊层问题时,常陷入 “直接返工” 或 “归咎于材料” 的误区,忽视问题的根源分析(如工艺参数不当、设计错误)。PCB 厂家的问题排查逻辑是 “现象观察→原因分析→针对性解决”,初学者需建立这一思维,通过系统排查找到根本原因,而非盲目处理。

t_tsgWPgSN2fg1QFUMZ6jQ.jpg


二、阻焊层五大常见问题与排查步骤

(一)问题 1:阻焊层附着力差(胶带测试脱落)

  1. 现象:用 3M 610 胶带剥离后,阻焊层局部或大面积脱落,暴露铜层;

  1. 排查步骤(初学者可操作):

  • 第一步:检查前处理是否彻底 ——

原因:油污残留(>5mg/m²)、微蚀不足(深度<1μm)会导致阻焊层无法附着;

排查:查看前处理后的 PCB 表面,若有水膜破裂(脱脂不彻底)或铜层无粗糙感(微蚀不足),需重新进行脱脂和微蚀;

  • 第二步:检查预烘参数 ——

原因:预烘温度过低(<70℃)或时间过短(<20 分钟),溶剂残留过多(>1%),导致阻焊层与基材结合不紧密;

排查:测量预烘后的阻焊层溶剂残留(用称重法,烘干前后质量差>1% 为不合格),需提高预烘温度或延长时间;

  • 第三步:检查固化参数 ——

原因:固化温度过低(<150℃)或时间过短(<60 分钟),阻焊层未完全固化,附着力不足;

排查:测试固化后的阻焊层硬度(<2H 为不合格),需提高固化温度或延长时间。

  1. 解决方法:若为前处理不彻底,重新脱脂(5% 碱性脱脂剂,40℃,10 分钟)+ 微蚀(100g/L 过硫酸铵,30℃,60 秒);若为预烘 / 固化不当,调整参数后重新处理(小批量试板验证)。

(二)问题 2:阻焊层表面有气泡

  1. 现象:阻焊层表面出现大小不一的气泡(直径 0.1-1mm),严重时气泡破裂,形成针孔;

  1. 排查步骤:

  • 第一步:检查 PCB 表面水分 ——

原因:前处理后 PCB 未彻底干燥(水分含量>0.5%),涂覆阻焊层后加热时水分蒸发,形成气泡;

排查:用红外水分仪测量 PCB 表面水分,>0.5% 需重新干燥(80℃,10 分钟);

  • 第二步:检查涂覆工艺 ——

原因:丝网印刷时刮刀压力过大(>0.3MPa),将空气压入阻焊层;或喷涂时压力过高(>0.2MPa),产生气泡;

排查:观察涂覆过程,若丝网印刷后表面有压痕(压力过大)或喷涂后有泡沫(压力过高),需调整刮刀 / 喷涂压力;

  • 第三步:检查预烘升温速度 ——

原因:预烘时升温过快(>5℃/ 分钟),溶剂快速蒸发,形成气泡;

排查:查看预烘曲线,若从室温直接升至 80℃(无梯度升温),需改为分阶段升温(室温→50℃→70℃→80℃,每阶段 10 分钟)。

  1. 解决方法:若为水分问题,重新干燥 PCB;若为涂覆 / 预烘问题,调整参数后小批量试板,确认无气泡后再批量生产。

(三)问题 3:阻焊层显影不净(开窗区域有残留)

  1. 现象:显影后,焊盘的开窗区域残留阻焊层(呈白色或半透明状),影响焊接;

  1. 排查步骤:

  • 第一步:检查曝光能量 ——

原因:曝光能量不足(<80mJ/cm²),阻焊层未完全固化,显影时部分固化的阻焊层残留;

排查:用能量计测量曝光能量,若<80mJ/cm²,需提高曝光能量(如从 80mJ/cm² 增至 100mJ/cm²);

  • 第二步:检查显影参数 ——

原因:显影液浓度过低(<1%)、温度过低(<30℃)或时间过短(<60 秒),未固化阻焊层无法完全溶解;

排查:测量显影液浓度(用折射仪,<1% 需补充碳酸钠)、温度(<30℃需加热),或延长显影时间(至 90 秒);

  • 第三步:检查菲林质量 ——

原因:菲林的开窗区域有污渍或透光不足,导致曝光时该区域阻焊层未固化,显影后残留;

排查:查看菲林的开窗区域,若有污渍需清洁菲林,若透光率<90%(用透光仪测量)需更换菲林。

  1. 解决方法:若为曝光能量不足,调整能量后重新曝光显影;若为显影参数不当,调整浓度、温度或时间;若为菲林问题,清洁或更换菲林。

(四)问题 4:阻焊层表面划痕(组装后出现)

  1. 现象:PCB 组装或运输后,阻焊层表面出现划痕(深度>1μm),部分露出铜层;

  1. 排查步骤:

  • 第一步:检查阻焊层硬度 ——

原因:铅笔硬度<2H,阻焊层抗划伤能力不足;

排查:用 2H 铅笔划擦阻焊层,若有明显划痕(深度>1μm),需选择更高硬度的阻焊层材料(如将 1H 材料改为 2H);

  • 第二步:检查固化是否完全 ——

原因:固化时间过短(<60 分钟),阻焊层未完全固化,硬度不足;

排查:测试固化后的阻焊层硬度,若<2H,需延长固化时间(至 90 分钟)或提高温度(至 160℃);

  • 第三步:检查包装与运输 ——

原因:PCB 未用防静电珍珠棉隔开(运输时摩擦)或包装破损(粉尘划伤);

排查:查看包装,若珍珠棉无隔离或有破损,需重新包装(每块 PCB 间垫 2mm 厚珍珠棉)。

  1. 解决方法:若为硬度不足,更换材料或优化固化参数;若为包装运输问题,改善包装方式,避免摩擦和粉尘接触。

(五)问题 5:阻焊层颜色不均(局部变色)

  1. 现象:阻焊层表面出现色差(如绿色变为黄绿色),或局部有斑点;

  1. 排查步骤:

  • 第一步:检查固化温度和时间 ——

原因:固化温度过高(>160℃)或时间过长(>90 分钟),阻焊层树脂碳化,导致变色;

排查:查看固化后的阻焊层,若有局部发黑(碳化),需降低固化温度或缩短时间;

  • 第二步:检查材料混合 ——

原因:双组分阻焊层(如主剂 + 固化剂)混合比例不当(固化剂过多或过少),导致固化不均,颜色差异;

排查:查看混合记录,若固化剂比例偏差>5%,需按标准比例(如主剂:固化剂 = 10:1)重新混合;

  • 第三步:检查 PCB 表面清洁度 ——

原因:前处理后残留的微蚀液(如过硫酸铵)未清洗干净,与阻焊层反应导致斑点;

排查:用 pH 试纸检测 PCB 表面,若 pH<7(酸性残留),需重新用去离子水清洗(时间≥5 分钟)。

  1. 解决方法:若为固化参数不当,调整后小批量试板;若为材料混合或清洁问题,重新混合材料或清洗 PCB。



三、PCB 厂家对初学者的问题预防建议

  1. 建立工艺参数日志:记录每次生产的前处理、涂覆、预烘、曝光、显影、固化参数,出现问题时可快速对比正常与异常参数,找到差异;

  1. 小批量试板验证:批量生产前,先做 5-10 块试板,测试阻焊层性能(附着力、硬度、外观),确认无问题后再批量生产;

  1. 储备基础排查工具:配备 pH 试纸(检查清洁度)、能量计(检查曝光能量)、铅笔硬度计(检查硬度),便于日常排查问题。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