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资料 > 一文搞懂陶瓷 PCB 的核心制备工艺对比

一文搞懂陶瓷 PCB 的核心制备工艺对比

  • 2025-09-11 11:46:00
  • 浏览量:9

陶瓷 PCB 的制备工艺是决定其性能、成本与量产能力的关键,目前主流工艺包括厚膜工艺、薄膜工艺、活性金属钎焊(AMB)工艺与直接键合铜(DBC)工艺。不同工艺的技术路线、性能指标与适用场景差异显著,选择合适的制备工艺需结合产品需求、性能要求与成本预算综合考量。

111.png


一、厚膜工艺:传统成熟的低成本工艺

厚膜工艺通过丝网印刷将金属浆料(如银浆、铜浆)涂覆在陶瓷基板表面,经高温烧结形成线路,是最早实现产业化的陶瓷 PCB 制备工艺。

(一)工艺流程

  1. 基板预处理:将陶瓷基板(如氧化铝)进行清洗、烘干,去除表面杂质与油污,确保浆料附着力;

  1. 浆料制备:将金属粉末(银粉、铜粉,粒径 1-5μm)与有机载体(树脂、溶剂)混合,制成粘度适中的厚膜浆料(粘度 10000-50000cP);

  1. 丝网印刷:通过不锈钢丝网(目数 200-400 目)将浆料印刷在陶瓷基板表面,形成线路图案,线路厚度通常为 10-50μm;

  1. 干燥与烧结:印刷后的基板先在 100-150℃干燥 30-60 分钟,去除有机载体;再在 800-1000℃高温炉中烧结 1-2 小时,使金属粉末熔融结合,形成导电线路;

  1. 后处理:对烧结后的线路进行打磨、清洗,必要时进行电镀(如镀金),提升导电性与耐腐蚀性。

(二)工艺特性

  • 优势:

  1. 工艺成熟,设备成本低(丝网印刷机约 10-20 万元 / 台),适合批量生产;

  1. 线路厚度可控(10-50μm),可制作宽线宽线路(≥100μm),承载电流能力强(≥5A/mm);

  1. 与陶瓷基板结合力强(剥离强度≥5N/mm),可靠性高;

  • 局限:

  1. 线路精度低,线宽线距≥100μm,无法制作精细线路;

  1. 金属浆料多为银浆,成本较高(银粉价格约 500 元 /kg),且银迁移风险较高(潮湿环境下易出现短路);

  1. 烧结温度高,能耗大,且可能导致陶瓷基板变形。

(三)适用场景

中低功率、低精度需求的陶瓷 PCB,如 LED 照明模块、普通功率电阻、汽车电子低压传感器,目前在 LED 领域的市场占比约 60%。



二、薄膜工艺:高精度高频应用首选

薄膜工艺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VD)或化学气相沉积(CVD)在陶瓷基板表面形成超薄金属膜(厚度 0.1-5μm),再通过光刻、蚀刻制成精细线路,适合高频、高精度陶瓷 PCB。

(一)工艺流程

  1. 基板预处理:陶瓷基板经超声波清洗、等离子体活化,提升表面附着力;

  1. 金属沉积:

  • PVD 工艺:采用溅射或蒸发技术,在基板表面沉积金属层(如铜、金、钛),钛层(厚度 0.1-0.2μm)作为过渡层提升结合力,铜 / 金层(厚度 0.5-5μm)作为导电层;

  • CVD 工艺:通过化学反应(如铜的有机化合物分解)在基板表面形成金属膜,膜层均匀性更好(厚度偏差≤5%);

  1. 光刻与蚀刻:在金属膜表面涂覆光刻胶,经曝光、显影形成图案,再通过化学蚀刻(如酸性蚀刻液)去除多余金属,形成精细线路;

  1. 后处理:进行退火处理(200-300℃,1 小时),提升线路与基板的结合力;必要时进行电镀加厚(如镀镍金),提升耐腐蚀性。

(二)工艺特性

  • 优势:

  1. 线路精度高,线宽线距可达 5-10μm,适合高频信号传输(≥28GHz);

  1. 金属膜均匀性好,表面粗糙度 Ra≤0.1μm,信号传输损耗低;

  1. 可制作多层线路,通过过孔实现层间互联,满足高密度需求;

  • 局限:

  1. 设备成本高(溅射镀膜机约 200-500 万元 / 台),生产效率低(单批次处理时间≥2 小时);

  1. 线路厚度薄(≤5μm),承载电流能力弱(≤1A/mm),不适合高功率场景;

  1. 光刻与蚀刻工艺复杂,良率较低(约 85%),成本高。

(三)适用场景

高频、高精度陶瓷 PCB,如 5G 基站射频模块、微波雷达、医疗影像设备,目前在高频通信领域的市场占比约 30%。



三、活性金属钎焊(AMB)工艺:高功率高可靠性首选

AMB 工艺通过在陶瓷基板与金属板(如铜箔)之间添加活性金属钎料(如 Ag-Cu-Ti 合金),经高温钎焊实现金属与陶瓷的牢固结合,是高功率陶瓷 PCB 的主流工艺。

(一)工艺流程

  1. 基板与金属板准备:陶瓷基板(通常为氮化铝、氮化硅)与铜箔(厚度 0.3-1mm)进行清洗、脱脂;

  1. 钎料涂覆:将活性金属钎料(粉末或箔片,厚度 20-50μm)均匀涂覆在陶瓷基板表面;

  1. 叠合与钎焊:将铜箔覆盖在涂有钎料的陶瓷基板上,放入真空钎焊炉(真空度≤1×10⁻⁴Pa),在 800-950℃下保温 30-60 分钟,钎料熔融后与陶瓷、铜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牢固结合;

  1. 线路制作:通过蚀刻工艺将铜箔制成所需线路,线路厚度与铜箔一致(0.3-1mm);

  1. 后处理:进行表面处理(如镀镍、镀金),提升耐腐蚀性;必要时进行基板切割,形成最终产品。

(二)工艺特性

  • 优势:

  1. 金属与陶瓷结合力极强(剥离强度≥25N/mm),抗热震性优异(-40℃至 150℃循环 1000 次无开裂);

  1. 铜箔厚度大(0.3-1mm),承载电流能力强(≥10A/mm),导热性能优异(导热系数≥200W/(m・K));

  1. 可制作大面积陶瓷 PCB(最大尺寸≥500mm×500mm),适合高功率模块集成;

  • 局限:

  1. 钎焊温度高,需真空环境,设备成本高(真空钎焊炉约 500-1000 万元 / 台);

  1. 活性金属钎料成本高(Ag-Cu-Ti 合金约 2000 元 /kg),工艺周期长(单批次≥4 小时);

  1. 线路精度较低(线宽线距≥200μm),无法制作精细线路。

(三)适用场景

高功率、高可靠性陶瓷 PCB,如新能源汽车 BMS、SiC 功率模块、工业变频器,目前在高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市场占比约 70%。



四、直接键合铜(DBC)工艺:中高功率性价比选择

DBC 工艺通过高温氧化与热压,将铜箔直接键合在陶瓷基板表面,是 AMB 工艺的低成本替代方案。

(一)工艺流程

  1. 铜箔氧化:将铜箔(厚度 0.1-0.5mm)在 300-500℃空气中加热,表面形成一层薄氧化层(Cu₂O,厚度 1-2μm);

  1. 叠合与热压:将氧化后的铜箔与陶瓷基板(主要为氧化铝、氮化铝)叠合,放入热压炉,在 900-1050℃、1-5MPa 压力下保温 30-60 分钟,铜箔氧化层与陶瓷发生反应,形成键合;

  1. 线路制作:通过蚀刻工艺将铜箔制成线路,线路厚度 0.1-0.5mm;

  1. 后处理:表面镀镍或镀金,提升耐腐蚀性;进行切割与清洗,完成产品制备。

(二)工艺特性

  • 优势:

  1. 无需活性金属钎料,成本较 AMB 工艺降低 30%-50%;

  1. 铜箔与陶瓷结合力较强(剥离强度≥15N/mm),导热性能良好(导热系数≥150W/(m・K));

  1. 工艺相对简单,生产效率高于 AMB 工艺(单批次处理时间≤3 小时);

  • 局限:

  1. 键合温度高,易导致陶瓷基板变形(变形量≥0.1mm/m);

  1. 仅适用于氧化铝、氮化铝陶瓷,与氮化硅陶瓷的结合效果较差;

3. 抗热震性低于 AMB 工艺(-40℃至 150℃循环 500 次后易出现微裂纹),不适合极端温度波动场景。

(三)适用场景

中高功率、成本敏感型陶瓷 PCB,如家用空调功率模块、工业电源、中功率 LED 路灯,目前在中功率领域的市场占比约 50%。



五、工艺选择决策逻辑

陶瓷 PCB 制备工艺的选择需综合考量以下因素:

  1. 功率需求:高功率(≥100W)设备优先选择 AMB 工艺;中功率(10-100W)选择 DBC 工艺;低功率(≤10W)选择厚膜工艺;

  1. 精度与频率需求:高频(≥28GHz)、高精度(线宽≤50μm)需求选择薄膜工艺;中低频(≤10GHz)、低精度(线宽≥100μm)选择厚膜、AMB 或 DBC 工艺;

  1. 环境适应性:极端温度、振动场景选择 AMB 工艺(氮化硅基板);普通环境选择 DBC 或厚膜工艺;

  1. 成本预算:低成本需求优先选择厚膜工艺;中成本选择 DBC 工艺;高成本、高可靠性需求选择 AMB 或薄膜工艺。


XML 地图